
《红楼梦》里黛玉和妙玉她们对刘姥姥是否看不起。黛玉从小生活在贵族家中,锦衣玉食。哪里见过农村地道的老农妇,她们不了解农民的苦难。但是在书中没有看不起刘姥姥,妙玉清高,她认为刘姥姥脏,因此刘姥姥用过的茶杯也扔了。这当然就是看不起刘姥姥,这是她们贵族身份决定的。

当然!绝对!人生品味阶级层次差别对比太大了,刘姥姥是最低阶的乡下种田婆婆,她女婿王狗儿祖上好似是帮过王家做大事连了宗契做侄儿的,刘姥姥生的女儿嫁了狗儿,狗儿又生了板儿,家穷不顺逐,狗儿成日寻事嘈骂老婆,刘姥姥说他,狗儿赌气说你有本事去王家寻些利钱,刘姥姥只能带板儿去贾府找王夫人认亲拿些好处了,从这描述可看出古代城市人同乡下人的身份是很容易变通的,王夫人家可能再上几代也是乡下人地主出身,这在我们这些现代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很有同感共鸣,我老爸也是离广州一百公里的乡下佬出身,因为我的太公是海外华侨,有外汇返来,我的父亲得以考上大学毕业来广州工作有户口娶我老母生下我这个儿子,我如果生在乡下,肯定整个人生行为气质命运是同在乡下成長差天共地,这应该就是城乡差别的巨大阶级鸿沟了, 命运品味人生是绝不相同的,就是这么简单,这二三十年天翻地转一代就更转变大了,城郊农民通过卖地租地转让起厂房集资分红自己起楼买车一下子小康小富了,过上了有钱幸福生活,比城市人派头过之而无不及了,讲来讲去,无论如何,从宏观上来讲,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有阶级差别鸿沟的!
好再讲讲刘姥姥入大观园游玩,当然是穷逗丑态百出了,连丫环也眼里暗中取笑她,在品味高的黛玉眼中同再品味无与伦比超级高的妙玉眼中当然是眼火爆无法容忍了,黛玉打趣说,当日圣乐一起,群兽起舞,如今只得一牛尔!众人大笑,妙玉更将姥姥饮茶的套怀全扔掉,清洗整个居观!
姥姥其实也是有自尊心,好似在平儿面前抱怨过,但当她拿到大量礼物银子,可能等于现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她就不计较心安理得欢天喜地返离城十几里远的乡下自家屋企了,以后她还帮凤姐女儿巧姐避祸嫁了一户乡村极有钱大户人家的儿子,刘姥姥给我印象她就是一个生命力强,一定七八十岁才寿终正寢的乡下老妇人。
反观黛玉妙玉虽然品味超一流高,像神仙一样,但她们太短命了,一下子什么都烟消云散,人的生命力是最公平的,不管你什么阶级,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了!
品味阶级生活方式的不同组变成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人权生存法律是平等的,本质上是可互变通的,各取其需,各安天命!

反之李逵会爱林黛玉吗?显然不会,不错!林黛玉和妙玉是看不起刘姥姥的。她们不是一个层次的的人。这就好比儒生看不起屠夫,农夫一样。冯梦龙的《智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孔子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子路。有一天孔子的马践踏了农田,农夫不让他们走,让他们赔偿,孔子便让子路去要马,他和农夫讲了许多大道理,但农夫坚持让他赔偿,子路说服不了农夫,农夫也说服不了子路,子路趾高气扬而去,垂头丧气而回。孔子便让他的车夫去要,车夫对农夫说:“我不是在天上行车,你也不是在东海耕田,我的马难免会践踏了你的庄稼,看在我的面上算了吧!”农夫说:“早这么说不就完了吗?”于是农夫高兴地将马还给了车夫。孔子说:“如果不让子路去要,而直接让车夫去要,显示不出车夫的作用,子路也不会服气。”冯梦龙说:“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与爱好说辞是不同的,圣人都是人尽其才。”
让刘姥姥做诗,她肯定做不来,所以闹出许多笑话,被贵族小姐太太嘲笑,但让这些小姐太太去做农活,同样会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会同《朝阳沟》中的银环一样韭菜麦苗分不清。王蒙老师在读解《红楼梦》中说道“到底是谁耍谁的猴”中解释了林黛玉和妙玉等贵族小姐的愚蠢。
曹雪芹正是用这个反差,说明了阶级的存在!

谢谢邀请!
貌似真的看不起!不仅她俩看不起,贾府中能看得起刘姥姥的屈指可数,只是说出来和没有说出来的区别。
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说起吧,贾母要找她聊天也是让她先沐浴更衣,想必刘姥姥来之前自己已经捯饬得比平时齐整很多了,但来了还是被嫌弃。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表现出她高超的情商,晚上给贾母讲故事就是讲一个种善因得善果的故事,给宝玉则编了关于一个女孩子的悬疑故事,抓住各自的特点投其所好,这显示出去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的智慧。
第二天王熙凤和鸳鸯准备把刘姥姥当作一个酒桌上的篾片相公。(篾片:指在权贵豪门家酒席上插科打诨、帮闲凑趣的人。)刘姥姥也极度配合,逗得一干人等笑到肚子疼。
期间刘姥姥一边靠自轻自贱,插科打诨取悦大家,一边不失时机地要求把一些东西带回家去。林黛玉第一次嘲笑刘姥姥就是在她极尽表演之能事后,大家正在边听着藕香榭的女子们演奏乐曲,边饮酒。
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这时候大家便顾不上戏弄刘姥姥了,没想到刘姥姥竟然给自己加了戏码,边喝酒边就着音乐手舞足蹈。
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
我觉得黛玉笑归笑,但她是个明白人,一定看出了刘姥姥的逢迎和讨好,所以她化用了《史记·夏本纪》中的一段话:“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来调侃刘姥姥。
至于林黛玉说刘姥姥“母蝗虫”是在她走后的一天,姐妹们又聚在一起说起的。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我觉得这个“母蝗虫”既照应刘姥姥行酒令时说的“大火烧了毛毛虫”,也指出刘姥姥是来打秋风的本来目的。
所以林黛玉对刘姥姥的轻视是缘于她极度自尊的性子,她看不惯刘姥姥靠自轻自贱来获取同情得到财物。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一定不少,所以她每次说完,大家都附和着笑,只是林黛玉没有太深的心机,愿意说出来。
只是这位娇小姐不知道人有时候为了生存是没有底线的,何况只是表演自轻自贱。
至于妙玉对刘姥姥的轻视直表现在:在栊翠庵妙玉原本用成窑五彩小盖钟给贾母倒的茶水,贾母喝了一半给了刘姥姥,妙玉最后就让把刘姥姥喝过的杯子放到了外面,不再收了。还是宝玉提出要求把这个杯子送给刘姥姥换钱。
真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这一次她的孤高表现得淋漓尽致。
妙玉很多年后会不会想起这件轻视刘姥姥的事情?会不会后悔?当初她善良一点,这位老人家会不会像救巧姐那样把她从泥淖中救出来呢?

我个人认为妙玉和黛玉确实瞧不起刘姥姥!
但绝不是因为她的贫穷,而是觉得她没有骨气,任人取笑,被人家当猴子一样戏耍。
其实贾府里的每一个人都瞧不起刘姥姥。连看大门的奴才都懒得给她进去通报一声。
至于王熙凤和王夫人就更别说了,压根就没把刘姥姥当亲戚,当然刘姥姥也确实算不上她们家的亲戚。
同样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人,黛玉和妙玉却尽量保持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自爱。一个是别人眼里的小心眼,一个是孤高洁癖。
如果你仔细阅读原文的话,你会发现刘姥姥到了潇湘馆,看了林黛玉一会儿,却什么也没说,只夸房子像书房。估计是她看出了林黛玉眼里的不屑。
而到了栊翠庵,妙玉更是奉茶毕就躲起来了,最狠的是连刘姥姥用过的名贵茶杯也不要了。
所以这两个年轻的,不谙世事的世家千金确实是打心眼里瞧不起刘姥姥的。
但是天可怜见的,她们哪里会知道世事的艰难,哪里过过连树根子都啃光了的日子啊!
说到底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是刘姥姥,所以她老人家才高寿,才让女儿一家由贫穷走向富足。
而反观黛玉和妙玉的结局却只能令人唏嘘。
正所谓多情人不瘦,过洁世同嫌!

妙玉,黛玉二人确看不起刘姥姥,黛玉曾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这个比喻可不是好比喻,至于妙玉,更为清高傲世,她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直欲要扔掉,当然,在贾府里并不只是她二人看不起刘姥姥,贾府的凤辣子小姐甚至丫鬟都看不起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小姐丫环一起戏弄刘姥姥,让刘姥姥出洋相,便是明证,当然,刘姥姥是极聪明的乡下老人,她也就势出一些洋相,以换取贾母及众人的欢心,好打一些秋风回去度日。

黛玉和妙玉不是看不起刘姥,而是她们不在一个层次上。刘姥姥还过不上温饱生活,而黛玉和妙玉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她们不在一个档位,没有交集,何谈什么看起看不起。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把《红楼梦》中这三个人真实的人物放一起说说,还真有点意思,为什么呢?
(林黛玉)一个是受甘露滋润化为人身的仙草,可以说修道成功。
(妙玉)一个是从小出家修行,虽然红尘未了,且行道不浅的佛中之人。
(刘姥姥)一个是从未摄入仙界,平凡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普通之人。
这三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不同,思想境界不一样,自然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同,是一种机缘,一种巧合让作者把这三个人放在了一起,可能是几百万年修来的福分。
神仙自然清高,飘飘然,修行者也仿照仙,虽然佛有定数,难免也有轻浮,何况红尘未了,势必我行我素。
总之仙界之人总把人世间叫凡尘,把人叫凡人,黛玉和妙玉可以说是道中之人,而刘姥姥不同,刘姥姥是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形象,要说看不起,那就看要从那方面说起。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未来户,都是从外面进入贾府,所以命运有点一样
林黛玉是亲戚,是千金小姐,是嫡亲,来贾府的时候也有被人看不起的时候,比如说自己的亲舅舅,但是后来呢,她的本性且看不清任何人了,我心为我行,爱情冲昏了头脑,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什么都觉得不入法眼,别说一个刘姥姥,就是一个王爷他也不放在眼里。
林黛玉富有情才,美丽倾国倾城,有旷世才华并富有灵气,和妙玉有几份相似。
妙玉本是修行居士。只不过留着头发,本是一个大小姐,且偏偏进入道家,或许与她的心中大神庄子有关系,多年来,他专修佛学,对中国古文化特有研究,尤其是茶艺,承蒙王夫人垂爱,她被下帖请进贾府,入住栊翠庵,就这样与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惜春成了好朋友。
妙玉气质如兰,才华横溢,心高气傲,与林黛玉有得一拼。
刘姥姥是为生计所困,来贾府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得点施舍,她不贪得无厌,也不不明是非,来的仓促走的风光,欢声笑语满贾府,故事感天动地,(招来仙火,差点上演甄士隐家的悲剧,)小品惹的众人醉,只把贾府当剧场。
刘姥姥性格开朗,随机应变,知恩图报,身在民间,乐在世间,真诚朴素,左右逢源,装疯卖傻的真人物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人看待同样的事物,看法就不同,做法当然就不同。
如果单纯的说这两个美女看不起一个老太太,那只能说这两个人做人有问题,谈不上修行和成仙,如果抛开看不起,再去看看他们的表现,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礼仪道德各方面都有差异,偶尔有些偏激也正常。
世俗其实就是这样,不一样的眼光看待人是一个人的修行,也是一个人的德行,
人生来是平等的,在不同的环境里,在不同的人群里,自然就有些不平等,这就是矛盾,人生生来就有矛盾,命运就是制造各种的不平等和看不起。
就现在人,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的不是没有,乡巴佬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看不起的代名词。
透过名著品人生,通过是非说曲直,尽在黑白文章泽渊诗,关注我,这里的文学和别人一样,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就有什么样的境界。

谢邀。
感觉这个问题好像是想替黛玉和妙玉辩解什么,但虽然我是黛粉,也得实事求是地说,没什么好辩解,黛玉和妙玉的确看不起刘姥姥。
黛玉心直口快,一句“母蝗虫”传神地描画出了刘姥姥打秋风的情态。妙玉更不用说了,连刘姥姥用过的杯子都要直接扔掉。要说她们对刘姥姥有什么好感,还真是找不出理由和证据。
但黛玉和妙玉这么做,其实并没什么过分之处,也用不着“洗白”。
从黛玉的角度来说,她本来就不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刘姥姥为了讨好贾家这门富贵亲戚,确实是不惜扮丑谄媚的。虽然这是底层人士为生活所迫所炼就的处事技巧,但是看在孤高自傲的黛玉眼里,刘姥姥的行为就是自轻自贱。她不能理解,也不能认可,自然就随着自己有话就说的直性子,在刘姥姥走后,把这种观感通过一个明显不是褒义的外号表达出来。
从妙玉的角度来说就更突出了,她本来就是刻意和俗人俗世保持距离的“槛外人”,绝无可能和刘姥姥这样的人有交集。既然贾母带着刘姥姥到了栊翠庵,出于礼貌妙玉也得奉茶。妙玉的茶水和茶具都不是等闲之物,后来就连黛玉没有分辨出泡茶用的是雨水还是雪水,都被妙玉讥为“大俗人”,明显不可能懂得妙玉茶道之妙的刘姥姥,怎么可能博得妙玉的喜欢?
本来妙玉就是看在贾母面上才奉的茶,贾母喝了半盏就递给刘姥姥尝,这在妙玉看来已经是不可忍受之事了,自己的珍品茶具居然被刘姥姥这样的粗鄙村妪使用了?估计有洁癖的妙玉当时就觉得恶心。再加上刘姥姥自作聪明地加一句点评,估计妙玉就更对她厌恶之极了:
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粗鄙村妪不但使用了自己的珍品茶杯,还不懂装懂地嫌弃自己引以为豪的茶水,这让妙玉怎么忍?不让道婆把这茶杯收起来已经算不错了,要不是看在宝玉面子上同意他做顺水人情,说不定妙玉真会砸了这杯子呢。
说到底,黛玉和妙玉都是真性情的人,又都有精神上的“洁癖”,对于刘姥姥这种为了生活不惜点头哈腰讨好权贵的“村野粗人”,当然会看不惯、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关键在于,两个人都没有在刘姥姥面前流露出这种看不起她的情绪,这体现了两个人的修养。黛玉是在刘姥姥走后才说出“母蝗虫”的,而当时所有的人都笑喷了,就连号称最会体恤人的宝钗都表扬黛玉这个词用得妙,可见其实大家对刘姥姥的观感都差不多,只不过有的人比较会掩饰,在刘姥姥面前故作亲热,说起来还不如黛玉磊落呢。
至于妙玉,在刘姥姥走后也只是吩咐不要收起那只杯子,并没有出言评论刘姥姥一个字。是宝玉猜到了她的心思,她才没有否认的。而宝玉向她请求索性把杯子送给刘姥姥,她也同意了,可见,妙玉也并不是不宽容的人。
参见之前的相关问答:
《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什么对刘姥姥的态度不一样?》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很多人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回,林黛玉和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而很不喜欢她们,其实大家都误会了,她们并没有对刘姥姥厌恶,对于黛玉来说,她没有轻视刘姥姥,之所以调侃她是母蝗虫,是因为她不喜欢刘姥姥这种谄媚的态度,她不是看不起穷人,虽然黛玉清高,但是却是一个很随和的人,紫鹃只是一个家生的奴才,黛玉就能待她像姐妹一样,香菱是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被薛蟠买来的妾,黛玉也是很耐心的教她,所以在黛玉的心中其实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她只是不喜欢刘姥姥故作低姿态的取悦众人。
而妙玉呢,虽然她不像黛玉一样,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但是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人,她的傲气是在骨子里的,她来贾府还是王夫人下帖子请的她,所以她不喜欢刘姥姥对贾家人的态度很正常,她觉得刘姥姥没有必要这样不要尊严的活着,所以才会对刘姥姥嫌弃,甚至是不要刘姥姥用果过的杯子。
黛玉和妙玉都是没受过苦的人,所以不能理解刘姥姥也是常理,所以他们不是厌恶穷人,真正厌恶穷人的是她,王夫人,刘姥姥来投奔亲戚,其实是投奔的王夫人,但是王夫人一点都看不上刘姥姥,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的时候,明明她是去和薛姨妈说话去了,却还是说自己有事不见她,只是让王熙凤拿点钱打发了她,而这一次其实刘姥姥也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所以就又带了家里的瓜菜来送给贾府,可是王夫人觉得她还是来打秋风的。
本来想不理她就是了,但是偏偏又被贾母知道了,把她留下了还逛了园子,可是就在刘姥姥要走的时候,王夫人的这个举动实在是好感人,她让人去给刘姥姥送一百两银子,看似是出手大方对刘姥姥很好,但是王夫人也说的直白,就是让她别再来了,以后也都别这样了,王夫人是知道普通的农民是过什么样的日子的,也是知道刘姥姥是真的艰难才这样的,但是她就是看不起穷人,她认为人穷就自然是低一等,所以她给刘姥姥钱更像是一种施舍,一种像是对乞丐的施舍。
在王熙凤看见刘姥姥真诚善良的一面的时候,都能用一个平等的姿态去和刘姥姥交流,而王夫人这个历经世事的人却还是这样的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上的问题了,也不是不说道的绑架,只是王夫人这样的行为不管是哪个年代都是会让人诟病的。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刘姥姥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二人面前的。
我们读者上帝视角,觉得刘姥姥是个很不错的老太太,虽然因为家贫,虽然是到贾府来打秋风,但是难得的,尽量不动声色的维护自己的尊严。
实际上刘姥姥的家境,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贫寒。
我们看看她的女婿身家: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
.......
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 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 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 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这短短几句话透露的信息有三个:
第一、王家祖上也是富过的。因此能和王家连宗。
第二、刘姥姥自己也是有田地的。
第三、虽然现在王狗儿经济上不太宽裕了,但是当年也是一妻一妾。既然青儿是嫡妻生的,那么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哪儿来的呢?显然是妾室生得。只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妾室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在了而已。
也就是说刘姥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个积年贫苦的农村老太太,而是事实上如果节俭着过,日子也颇能过得下去的老太太。
刘姥姥二进贾府的时候当然就已经显示出了她的良心——得了凤姐的资助,并没有忘记别人的恩情,带了很多农家菜来还人情。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但是她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黛玉等人的面前呢?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凤姐的意思很明确了,刘姥姥你是来逗老太太开心的。
如果这里还不明显的话,后面鸳鸯凤姐就很直白的说出来了。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刘姥姥知道吗?
她知道的。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
......
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此时的刘姥姥未必知道她二进贾府,会有多丰盛的结果,但是此时她是很愿意化身丑角,去逗贾家这些太太小姐们开心的。
就是贾母虽然言语客气,但是也没有把她平等对待。这里指的是和贾母平素来往的老太太们相比,也可以理解是吧!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
对于林黛玉等大门不出的小姐们来说,突然身边出现这样一个人物,无疑是新鲜有趣的。
长辈和管事人的态度同时也决定了她们的态度。
因此与其说黛玉等不尊重刘姥姥,拿她开玩笑,倒不如说,刘姥姥出现在她们面前就是一个笑话的身份。更不要说,贾母大宴刘姥姥时候的表现多么可笑了。
假如刘姥姥单纯是以一个贫苦的老太太出现,黛玉她们可能也就客气礼待。
但是刘姥姥以一个笑话的样子出现,黛玉她们背后开开玩笑,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而妙玉,显然又是另外一个情况了。
出场的时候,架子就摆得高。王夫人下帖子请的。
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对于黛玉和宝钗虽然客气,但是也是骄傲的态度。
对于贾府的心尖子贾宝玉态度更是高高在上。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因此,与其是说妙玉不尊重刘姥姥,倒不如说,妙玉借着刘姥姥拔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以说,她们不能理解刘姥姥的一些行为。刘姥姥作为下层的劳动人民,生存问题是主要问题。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她不得不用一些不那么有尊严的做法来博取贵族们的开心,从而得到一些用于生存的赏银。
而林黛玉和妙玉早就已经生活得品质很高了。所以她们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洁和自由。
妙玉本来就有洁癖,对谁都是如此。甚至林黛玉在她的眼里都成了俗人。
林黛玉则精神高洁,不喜欢世俗上的一切阿谀奉承,看不惯一切为了利益而刻意讨好别人的行为。她本人也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和行为。
所以说,她们只不过是处于两种生存环境下,无法互相理解罢了。黛玉和妙玉只是不理解刘姥姥的行为。并没有看不起刘姥姥的乡下人身份。

所谓“看得起”或者“看不起”,起码要有个对比的平台。比如说探春看不起亲生母亲赵姨娘(这个论点是有争议的),是放在贾府这个大环境里,一个尊贵的姑娘,对“半个主子”的姨娘。如果马路上来了一个人,与你全无交集,你是看得起呢?还是看不起呢?还是根本没有“看”呢?
黛玉、妙玉乃至宝钗众人,与刘姥姥虽然不是全无交集,但也绝对没有放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平台上作对比。她们对她,只是“觉比那瞽目先生说得书还好听”,刘姥姥相当于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说书人、或者脱口秀表演者。那么,作为一名观众,你是看得起岳云鹏呢,还是看不起郭德纲呢?
放在那广阔的背景中来看,刘姥姥,与大观园的诸位姑娘少爷一样,也是一个人。人应该是生而平等的。这观念在明清之际,虽有萌芽,不过一般是地位低下者的反抗理论:晴雯对宝玉要求平等,可没少训斥小丫鬟吧?要求宝黛钗妙等人与刘姥姥讲平等,那可太超前了,简直有马 列 主 义理论性了。
反过来看,刘姥姥对贾府中人,要求平等了吗?至少在进入大观园的时候,她是把自己当成小丑演员来看的。不是小丑,是小丑演员;不是出卖尊严,而是用表演、用另一种形式的劳动,来换取报酬。而黛玉等人,观看了她的表演,付出酬劳(贾母统一支付),也没必要非得跟演员握手拥抱,才得看得起人吧?
两个世界里的人,偶然相遇,碰撞出一些欢乐的火花,其实是涉及不到尊严或者平等的。要到贾府败落之后,刘姥姥仗义搭救,他们才在新的层面上,得到平等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最大的争议是妙玉对刘姥姥的鄙视和林黛玉对刘姥姥的嘲讽。这一段描写让很多读者对妙玉和林黛玉充满差评。认为他们看不起穷人,但事实是这样么?显然不可能。曹雪芹绝不会给笔下最初色的两个女子做这样的污点描写。
刘姥姥的到来,对贾家上下来说,就是个笑话。从里到外没有任何人尊重这个贫穷老婆子。此事不奇怪。就算现在,如果家中来了一个特别穷的亲戚,好吃好拿不会说话不顾形象的话,谁也不会喜欢。
对刘姥姥的到来反应最大的是几个人。妙玉要将刘姥姥喝过的茶杯给丢了。贾宝玉直接称呼刘姥姥为贫婆子。林黛玉直接嘲讽她是母蝗虫。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最令人意外的是薛宝钗对“母蝗虫”最拥护,她一番解释更坐实了“母蝗虫”三个字。其他人不过一笑置之。为何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四个人要如此荼毒刘姥姥?
细读《红楼梦》就发现,这四人正是在栊翠庵喝体己茶的四人。而且,在林黛玉替刘姥姥取名“母蝗虫”前一回,曹雪芹拟的标题就叫“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41回)”,而再前一回,第四十回,刘姥姥被王熙凤和鸳鸯戏耍后来到探春房中,板儿指着探春拔步床上悬挂的草虫帐子喊“这是蝈蝈,这是蚂蚱”,被刘姥姥狠狠打了一巴掌,蚂蚱就是蝗虫。
曹雪芹从四十回,四十一回,四十二回三回铺垫刘姥姥就是“母蝗虫”,更直接让她上了回目,表明母蝗虫并非林黛玉所取,只是通过林黛玉的口再次说出来,此回回目叫“潇湘子雅谬补余香”,“母蝗虫”成了口角余香,曹雪芹如此交代,就是认定刘姥姥是母蝗虫。并得到了大观园最优秀的四个人,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一致认同。
那么,母蝗虫为何会让四人反应这么大?刨除贾宝玉,妙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寄人篱下。刘姥姥的到来刺痛了他们三人的心。有人说不对啊,史湘云不也在?史湘云不同,史湘云是真做客,呆一段一定走。而薛宝钗、妙玉、林黛玉根本走不了。看似薛宝钗有家有买卖类似史湘云,实则她同样也走不了,否则她们何至于赖在贾家那么多年。
刘姥姥为人确实高风亮节,最后收留抚养了无家可归的巧姐。但打抽风的行为并不被曹雪芹认可。这种空手套白狼,为了金银不要脸面的行为,古人称之为“嗟!来食。”是被贬低的行为。何况刘姥姥限于自身素质,她在贾家出洋相也确实不好看。这就好比几个人一同做客,其中有个人全不顾形象,胡吃海喝,举止粗鲁,形容猥琐…一定会让其他彬彬有礼做客的人如坐针毡。更甚者与其划清界限。
妙玉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林黛玉说:“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薛宝钗说:“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脂砚斋在此留下一个莫名的批语,【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批语不明觉厉。可妙玉等三人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就是她们与刘姥姥不是一路人。将刘姥姥说的越丑,越能证明自己的不同。
本质上,妙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包括贾家人,瞧不起的并非刘姥姥穷,他们排斥的是刘姥姥“打抽风”的行径,和为了讨好人卑躬屈膝的卑微态度。妙玉当自己是贾家请来的座上宾;林黛玉努力将自己当贾家人;薛宝钗呢?她没明说,但她认为自己可以抽身离开贾家……刘姥姥让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皆因刘姥姥将妙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粉饰遮羞的“皇帝新衣”彻底扒下来,她就是那个喊出“真话”的小男孩。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收藏: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新颖的红楼视角!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红楼梦》黛玉、妙玉是真的看不起刘姥姥吗?
黛玉妙玉的生长环境毕竟雍容华贵,算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开篇介绍薛王贾史四大家族能够了解他们的实力有多么的强悍。
刘姥姥是什么人,乡下老太太。二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用刘姥姥的话说就是您老人家的一根毫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他的三观就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看待其他人和事。
身处优越条件的黛玉和妙语怎么看待刘姥姥呢,有没有瞧不起,蔑视呢?
书中我们知道妙语的态度是宁可扔掉也不会送人,还好自己没有用过那个茶杯,可见妙语近乎洁癖,厌恶的态度还是十分明显的,不仅自己嫌弃,而且就算是自己染指的东西也不允许接触刘姥姥这样的人。
黛玉呢,口齿伶俐说话不饶人,直接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起外号侮辱农民出生的刘姥姥。
那么妙语黛玉二人对待权贵的态度呢?
黛玉曾说过北静王的珠子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
妙语是权势不容。
可见二人是看不上所有人,并不是特别针对刘姥姥。
她们两个人美女清高的很,所以对刘姥姥的刻意谄媚很不屑,这个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二人没有经历苦难,不知道刘姥姥这个层次的人生活的多么不容易,所以她们看刘姥姥装傻充愣,让贾母开心就很厌恶。以为刘姥姥也是一个谄媚的小人。
那么为什么是她二人会嫌弃呢?
其实又深一层的背景含义在里面,这妙语和黛玉都是贾府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寄人篱下,刘姥姥也不是贾府的人,过来打秋风的客人。
三个人是有相似的地方,别人没有什么明确或者夸张的态度,是因为她们就是贾府的主人,不会有身份上的缺失感,所以妙女和黛玉二人对于刘姥姥的反应有些明显。
回答的不好请见谅,感谢大家浏览。

其实,黛玉和妙玉并没有看不起刘姥姥。只是她们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在性情上的不同而已。

黛玉,妙玉都孤僻清高,尤其有精神洁癖,交往的人,宁缺毋滥,在于知己,为此,更不会在意他人眼光,活得自我。
如果从美学上说,一清一浊,一雅一俗,并非看不上,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黛玉是有点看不起刘姥姥,反映了她身为贵族小姐固有的、狭隘的世界观,妙玉倒是没看出明显对刘姥姥看不起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黛玉是看不起刘姥姥的,贾母携刘姥姥游完大观园后,众姐妹议论了此事,其中黛玉是这样说的: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黛玉笑道:“别的草虫不画罢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黛玉一面笑的两手捧着胸口,一面说道:“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前仰后合。
一个“母蝗虫”,把对刘姥姥的不屑都说尽了。蝗虫就是蚂蚱,蝗虫吃庄稼,吃得又多又快。黛玉此一比,一说刘姥姥食量大,二指其来贾府要施舍。过去讲“食不言,寝不语”,又道是“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刘姥姥两样都被这些贵族夫人小姐们瞧不上,所以茶余饭后毫不客气地拿她打趣玩笑,无人认为不妥。其中领头的便是黛玉。有人因此说这一回是黛玉最讨厌的一幕,还有人说最不喜欢这里的林黛玉了等等。我倒是认为不必苛责。以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来说,这样的说法简直太正常了。看书中回目“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不但黛玉叫刘姥姥“母蝗虫”,作者也是这样叫的,估计刘姥姥自己听见了也就混作一笑。毕竟贫富贵贱、主子奴才的观念早已在这些人心里生了根,生来便是如此。想让他们“看得起”,要么地位尊贵,要么文采风流,要么成就斐然,要么品格高贵……彼时贾府尚存,大厦未倾,刘姥姥也还没有“危难之中显身手”的义举,实在是想让他们“感佩”也难。
文学作品反应时代特色,这样以自然之笔实写世情,才是《红楼梦》难能可贵之处。硬是要以现在的价值观去评价贤愚好歹,那就像《九品芝麻官》里演的“拿着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儿”,怎么下得去手呢。
再说妙玉,说实话,我真是没看出她对刘姥姥有啥瞧不起。书中这二人只在第四十一回打过一次交道,刘姥姥随贾母逛到了妙玉的栊翠庵,妙玉向贾母奉了一杯茶,贾母吃了一口便给了刘姥姥。之后,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有人因此说妙玉看不起刘姥姥,我倒是觉得这一段可以这样理解:刘姥姥是没有闲余也没有闲情品茶的,茶杯给了刘姥姥,注定要被卖了换钱。妙玉为人是真正的清高自诩,大观园一众姐妹,能入她眼的寥寥,黛玉尚且要被她讥为“大俗人”,贾母走了还要拿水洗地……试想她怎么能容忍自己用过的茶杯流入市井,故此才有“宁可砸了也不给她”一说。她这种极端的做法不止是对刘姥姥,而是对所有人。因此谈不上“看不起”,“无感”倒是真的。
刘姥姥不惜扮丑来贾府“打秋风”,不过是给一家子大小讨条活路。其中的心酸悲哀这些贵族小姐夫人们自是体会不到,也不会去体会,反变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此时的刘姥姥是不在她们眼中的。非要等到贾府败亡,身陷凄凉才是让她们“正视”刘姥姥的时候,虽然那时已经晚了。
我是“红楼故事会”,感谢阅读,欢迎指正。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圆滑世故的农村老太太,她给贾府的这些公子小姐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是老年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人老了总喜欢和同龄人在一起唠唠家常,聊聊岁月,所以贾母与刘姥姥之间,就像他乡遇故知。王夫人对刘姥姥的态度,属于豪门贵妇对贫穷婆子的一种怜悯,比如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支持她们复兴家业,这就是一种从上往下看的怜悯。凤姐看待刘姥姥的态度和王夫人差不多,而鸳鸯、平儿对刘姥姥的态度,更多是同情,并且出于自身修养,对老年人应该有的尊敬。
至于妙玉和黛玉对刘姥姥的态度要分开说,首先说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可以说是厌恶,大部分读者都会认为她看不起刘姥姥,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底层老百姓,都会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发寒酸态,进行自我代入。我们不少人都有过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窘态,惹得别人耻笑,但是有一点要说清,妙玉不是看不起刘姥姥,而是看不起贾府所有人,她不仅仅是针对刘姥姥一人,只不过刘姥姥在这里面属于农民,属于底层老百姓,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所以有不少评论人士,认为妙玉看不起农民看不起贫苦百姓。其实不是这样的,妙玉吃住在贾府,但是她依然看不起贾府。至于妙玉不要成窑杯,贾宝玉认为是刘姥姥喝过了,她嫌脏不要,其实那杯茶贾母也喝过。如果刘姥姥没有喝那杯茶,仅仅是贾母喝了,妙玉有可能也不要。如果妙玉当真看得起贾母王夫人等人的话,也不会在她们走后,让贾宝玉派小厮送水洗地。
林黛玉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关于这一点作者曹雪芹在回目已经说了“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也就是说从作者这里都不认为林黛玉是看不起刘姥姥的意思。我觉得林黛玉之所以调侃刘姥姥,主要是刘姥姥讲了那个抽柴姑娘,跟林黛玉很相似,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让林黛玉不爽,所以才调侃刘姥姥而已,其实林黛玉本身对刘姥姥并没有恶意,也不存在低看。

妙玉对刘姥姥直接上看不上。妙玉是玉是荷,刘姥姥是泥,而且是脏臭不堪的老泥。所以,泥怎么能入玉的法眼呢?
曹雪芹也借助刘姥姥来反衬妙玉之高洁的。刘姥姥越是显得脏,就越显得妙玉的洁癖太甚。一只杯子仅仅因为刘姥姥用过了,就直接丢掉。这不是作秀,是白富美的小姐病。等同于现在城里的儿媳妇讨厌乡下的婆婆。但妙玉又之所以敢于表明对刘姥姥的讨厌,而不敢直接对其他她所讨厌的人表明讨厌,说明她从心底鄙视劳动人民,鄙视劳苦大众。所以,不管她多么高洁漂亮,但一点都不可爱。因为她洁在外表,而不是心灵。
黛玉为人是刻薄出名的。不单单是对刘姥姥。但她对刘姥姥仅仅是反感而已。倒也谈不上多么讨厌。因为以黛玉的性格,如果真讨厌谁的话,直接是不搭理人家。但她没有不搭理刘姥姥,而且还打趣她。一则因为刘姥姥自己扮演了诙谐可乐的形象。再者,刘姥姥的装糊涂真世故是很令黛玉反感的。黛玉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看不上的事往往就讥讽之。黛玉因此嘲笑的不是刘姥姥的脏穷,而是为脏为穷而不要脸面的劲儿。这点她是深恶痛绝的。

其实大家都误会了,她们并没有对刘姥姥厌恶,对于黛玉来说,她没有轻视刘姥姥,之所以调侃她是母蝗虫,是因为她不喜欢刘姥姥这种谄媚的态度,她不是看不起穷人,虽然黛玉清高,但是却是一个很随和的人,紫鹃只是一个家生的奴才,黛玉就能待她像姐妹一样,香菱是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被薛蟠买来的妾,黛玉也是很耐心的教她,所以在黛玉的心中其实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她只是不喜欢刘姥姥故作低姿态的取悦众人。
而妙玉呢,虽然她不像黛玉一样,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但是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人,她的傲气是在骨子里的,她来贾府还是王夫人下帖子请的她,所以她不喜欢刘姥姥对贾家人的态度很正常,她觉得刘姥姥没有必要这样不要尊严的活着,所以才会对刘姥姥嫌弃,甚至是不要刘姥姥用果过的杯子。
所以,黛玉是不喜欢刘姥姥那副故意取悦大家的样子,但毕竟刘姥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事;而妙玉则是一直遗世独立,性格自带清高,一般人都瞧不上,只对宝玉稍加青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黛玉和妙玉的性格做些说明。
黛玉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年幼丧母,由父亲一手带大,虽请了先生教她读书启蒙,熟读诗书,聪灵卓越,但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母亲和父亲的最大区别是在于承担了女儿的闺房教育包括对人情世故的领悟、接人待物的态度等。母亲的缺席,也是造成林黛玉很少与人亲近,性格孤标傲世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自小就寄居贾府,虽有贾母庇护,但终究是寄人篱下,为人处世更是小心谨慎。“说话尖酸刻薄,缺乏人情味,其实心里的苦无人诉说”这也是黛玉可怜可悲之处。
林黛玉戏谑刘姥姥“母蝗虫”许多人认为是她看不起贫苦人家,其实,“母蝗虫”只是黛玉对刘姥姥喜剧表演的描述。
不过,妙玉扔刘姥姥喝过的茶杯“觉得脏了”,哪怕价值连城也吩咐婆子们搁在外头不用收了。单看这些还真的有点刻薄了。其实她并非看不起刘姥姥出生贫寒,只是区别待人。了解她的曲词“过洁世同嫌”之后,发现她不仅对刘姥姥如此,而是世人多不入她法眼。何况看到刘姥姥三番五次来贾府,故意巴结王熙凤,不惜扮丑讨好,以为她是来攀亲戚求富贵之家的照应。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看妙玉判词,她的性冷孤傲,品性高洁。即使面对权贵也能不卑不亢,凭着自己的喜好交友。她虽身处庵内却心系红尘并未真正出世。

用看不起来形容黛玉和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不是很准确,“看不起”更多的是指小看、轻视,多用在同一层面或者差距不大的个体之间。很显然,在黛玉和妙玉心里刘姥姥远没到值得她们小看和轻视的地步,粗俗一点说就是刘姥姥还不配她们看不起。那么应该怎么形容黛玉和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呢?
黛玉对刘姥姥是仇视:
1、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文: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都笑了。凭借黛玉的清高孤傲,嘲讽刘姥姥定然不是为了博得众姐妹的欢笑。
2、紧跟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刘姥姥讨要一幅大观园的画引发一段黛玉和探春的对话。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黛玉忙笑到,一个“忙”字道尽了她抓住任何机会嘲讽刘姥姥的迫切心思。黛玉为什么会如此仇视刘姥姥?还得往回看起。
3、《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极尽所能的逗乐、奉承,可以说整个府上天上飞的、路上走的、地上爬的,能动的不能动的都夸遍了,唯独没有夸黛玉,甚至在贾母自豪满满,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等着刘姥姥夸的时候,她都是刻意绕开了。书中有文: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看的是人,夸的却是房子。菩萨还有三分火,心高气傲的林妹妹怎能不记恨在心。因而,此后有了“一牛耳”、“母蝗虫”也就不足为怪了。
妙玉对刘姥姥是嫌弃: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要把刘姥姥喝过的茶杯摔碎扔掉,宝玉等劝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
想了一想,确定自己没有用过,才肯送给刘姥姥,而且自己是肯定不会去送的,让别人送去还是“快”拿去吧,就如同多看那茶杯一眼都难受似的,可见妙玉对刘姥姥的嫌弃是发自心底的。
由此可见,黛玉和妙玉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其实还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的用“看不起”三个字来概括。

以前总觉得,“母蝗虫”和扔杯子,是黛玉、妙玉对劳动人民的蔑视的表现,是人物形象
中的小污点,而且很难理解,为啥偏偏这两个人会如此,而别的小姐却没有特别过激的表
现
生活中碰到了一些女性朋友,本来挺温柔平和,对待一些人却突然大变脸,用带入感想了
想,赫然明白了原因,也就可以理解这两位小姐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了
本质上她俩和刘姥姥是一样的,都是在贾府打秋风的人,只不过黛玉和妙玉是长期的、间
接的、高级的,而刘姥姥是短期的、直接的、低俗的,对待这样一个很“不入流”而角色
类似的人,她们自然会产生鄙视、试图划清界限的心理,而无法拿出怜贫惜老这种高贵小
姐应该有的姿态出来了

黛玉没有看不起刘姥姥,只是开她个玩笑。妙玉确实是看不起,更是厌恶刘姥姥进来脏了她的道观。
在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黛玉并没有表现出瞧不起的样子,而且在刘姥姥给贾母讲乡间故事的时候,林黛玉和贾宝玉等在一边也是听的津津有味。后来,刘姥姥走了之后,林黛玉开玩笑说刘姥姥是个“母蝗虫”。意思是刘姥姥来一趟吃的吃,拿的拿,像蝗虫来了一样,这并不是什么恶意的嘲讽。
而妙玉就不一样了,在她心里早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自己是最高等,从她招待众人喝茶一事就可看出。妙玉招待贾母是用旧年的雨水冲泡的老君眉,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随后她把宝钗、黛玉悄悄拉近屋内,单独用自己五年前特意收集的梅花上的雪化作的水为他们另冲了一壶茶,黛玉没喝出来还被妙玉嘲笑一下,给他们用的也是自己收藏的更加珍贵的杯子,可见在妙玉心里宝钗和黛玉的地位比贾母还高。而给宝玉用的杯子竟然是自己平日用的杯子,证明宝玉在妙玉心里的地位最高和自己一样。
再回到刘姥姥,当道婆把外面的杯子收回来的时候妙玉连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很明显她嫌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太脏,不要了。当宝玉说那么好的杯子扔了可惜,不如给刘姥姥,让她卖些钱也好度日,妙玉同意了但让宝玉拿过去,自己绝对不和刘姥姥讲一句话。宝玉会意并说待会儿让小厮抬几桶水来给妙玉洗洗地,为什么要洗地?因为刘姥姥太脏,弄脏了她的道观。妙玉答应了,还嘱咐宝玉让小厮把水搁门口,不让他们进来。可见妙玉的心高,不仅是瞧不起刘姥姥,怕是这世上没几个人能让她瞧得起的罢。
但是这个《红楼梦》里最清高的人,最后的下场却是惨遭土匪掳掠,被迫害致死。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很想替这两个天真漫烂的少女说不。黛玉和妙玉都是作者曹雪芹钟爱的笔下人物,她们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被收录在正册。真的希望她们两个全身净是优点、十全十美。
不好定义黛玉对刘姥姥的态度是不是看不起,但口头上,她确实嘲笑了刘姥姥。
乡下刘家,因庄稼欠收,过冬无着,所以户主柱儿心情不好,借酒发脾气。刘姥姥是柱儿的丈母娘,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日子,吃住也在他家,自然急之所急了。情急之下,智慧的刘姥姥想起去贾府打秋风这个法子,其实就是变相乞讨。顾及女儿女婿的脸面,刘姥姥决定亲自出马。不得不说刘姥姥即有智慧又有担当,既让人同情又让人敬佩。如果林黛玉能认识到这点,能体量到乡下人家的不容易,就会生出同情心而不是嘲笑了。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由于有音乐声响起,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刘姥姥一个乡下老太太,整日跟庄稼打交道,没见过世面。冷不丁来到繁华盛地,自然眼花缭乱,高兴忘形也是有的。况且本是来讨好的,总不能绷着脸吧!不管内心愿意不愿意,为了报恩,也只好配合着取乐、供大家一笑罢了。相信开朗豁达的刘姥姥也不会十分介意,所以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以牛喻己的笑话。黛玉有才,正好用上了,并且是那么形象。
因为黛玉的“才”,刘姥姥又被比了“母蝗虫”,并且图画的题跋叫“携蝗大嚼图”,因为实在形象,我都不忍心责怪黛玉了。这已然不是一种嘲笑行为,更像是在展示她的创作才华——让别人尽情地比喻刘姥姥,有谁能超过她呢!
所以我觉得黛玉更像个不懂事、没经历的孩子,口无遮拦地对一个新奇的人物尽情发表感言,从而让人误以为她没有同情心或者不善良。
其实,在对待刘姥姥上,哪个人不是和黛玉一样“笑”过呢!黛玉一说完“母蝗虫”,大家不是很痛快地笑了一回,宝钗不还注解了一下,说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情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所以在刘姥姥跟前,大家都有优越感,有的有说有笑,有的笑而不说罢了。
妙玉真的瞧不起刘姥姥吗?我觉得比“瞧不起”尤甚,是“嫌弃”。
我们看看书里怎么描写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
说实话,妙玉这样的为人,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嫌弃刘姥姥用了你的杯子不要了,这个也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这要是你用过的杯子砸碎了也不给她呢!并且,要给也不会自己给,只交给宝玉。真不知道妙玉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你自己也不过是寄住在人家屋檐下的外人,能比刘姥姥强多少呢!另外,别人比不得你,宝玉这样的主人怎么也比不过你!
由此可见,说黛玉和妙玉“瞧不起”刘姥姥都不准确,一个是不及,一个是尤甚。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黛玉戏谑刘姥姥是‘’母蝗虫‘’,而妙玉又把刘姥姥吃过茶的成窑茶杯嫌腌臜不要了。因而大家都认为黛玉和妙玉是看不起刘姥姥,其实黛玉和妙玉在心里并没有看不起刘姥姥。
林黛玉之所以把刘姥姥称作‘’母蝗虫‘’。一是,因为刘姥姥编了一个雪天抽柴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极标致的姑娘叫茗玉,宝玉一直追着刘姥姥问小姑娘的事,黛玉有点吃醋。二是,在宴请刘姥姥时,刘姥姥的吃相有点粗俗,还有为了讨贾母的欢心,刘姥姥不惜出丑,自黑。在林黛玉看来都是不自重的表现。聪明伶俐的林黛玉心里也明白,刘姥姥之所以这样做,也有她的狡黠和目的。黛玉又是一个单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女孩子。因为刘姥姥的一句话,贾母令惜春把大观园画下来,因此黛玉说‘’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只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其实把刘姥姥叫作‘’母蝗虫,‘’大家心里都是认可的,连一贯温厚持重的宝钗也说‘’……不过一概是世俗取笑儿,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个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她倒也想得快。‘’这也不过是黛玉拿着刘姥姥取笑一下,其实心里并没有什么瞧不起刘姥姥的想法。
而妙玉又是一个性格孤傲冷僻的人,她是一个精神和生活双重洁癖的人,在她眼里连黛玉都是大俗人,连贾母她都不去奉陪,更不用说一个粗俗的农妇了,妙玉不要刘姥姥用过的茶杯,是因为妙玉确实有洁癖,她这个怪癖宝玉最懂她,所以宝玉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吩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妙玉嫌刘姥姥用过的茶杯腌臜,是妙玉的性格使然,并不是瞧不起刘姥姥。

黛玉、妙玉同刘姥姥有天然的鸿沟,一个是豪门小姐从小众星捧月,一个是大户栊翠庵里的富尼。一般人都入不了法眼,何况乡下穷老太太。
刘姥姥有自知之明,无奈生活所迫,才刻意小心捧一众太太小姐高兴。黛玉们笑的天花乱坠、气岔声嘶,打破了深宅大院的沉闷、刻板的生活气氛,愉悦了众人。在满足感支配下,太太小姐释放了爱心,赏赐颇多。赏赐划分了尊卑,太太小姐们如何不高高在上?如何会同乡下人讲平等,无平等心,骨子是看不起人的,虽然有时表现的礼貌、客气,大多也是给别人看的。
妙玉的表现更露骨,贾母尝过的茶杯让刘姥姥用了,她嫌脏不要了。她本意为讨好贾母,不想贾母不领情,她不要茶杯就是认为乡下人不配用,玷污了此珍器,两眼向上表露无遗。